浙商银行(601916.SH/2016.HK)Q1业绩稳健突围,以金融之“善”厚植实体之基
2025-05-08 17:54:16 星期四   公司信息

如何在周期低位守住基本盘、借助政策窗口推进业务升级,可以说是当前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共同命题。

浙商银行(601916.SH/2016.HK)近期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,截至2025年3月31日,该行实现营收171.05亿元,利息净收入119.81亿元,同比增长1.38%;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.49亿元,同比增长0.61%,整体经营质效稳步提升。

这意味着,在行业整体业绩承压的背景下,浙商银行仍实现利息净收入与归母净利润的“双升”,不仅稳住了经营基本盘,更凸显出其穿越周期的增长韧性,其背后的经营之道值得深入剖析研究。

经营基本面持续夯实,资产负债结构稳中向优

在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息差收窄挑战的大环境下,浙商银行围绕内控提质、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和资产质量管控多点发力,坚持“稳中求进”主基调,不断夯实运营稳健性,为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持续积蓄动能,展现出其在复杂环境下的战略定力与清晰规划。

首先从资产端来看,报告期内,浙商银行资产总额超3.4万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3.54%,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达1.89万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1.81%,主要得益于公司年内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,彰显了公司服务实体的战略定力。

其中在信贷结构方面,浙商银行通过主动压降高收益但波动性较大的互联网平台贷款规模,转而加大对风险较低、期限更稳定的按揭贷款配置力度。这一举措在确保资产端收益弹性的同时,有效管控了风险敞口,实现了稳收益、控风险的良好平衡。

其次,从负债端来看,公司坚持规模增长与成本管控协同。报告期内,浙商银行负债总额达3.24万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3.67%。其中,吸收存款总额达到2.01万亿元,同比增长4.37%。公司资产端与负债端保持了同步、均衡的发展态势,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,协同效应不断增强,为业务长期高质量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经营底盘。

与此同时,浙商银行的经营正稳步推进由“资产驱动”向“负债驱动”转变,持续强化资金来源端的成本管控。数据显示,该行存款付息率已连续四年下降,有效对冲了息差收窄带来的盈利压力,“降本增效”成效正逐步显现,盈利韧性进一步增强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在资产质量方面,浙商银行坚持“审慎稳健”的风险偏好和“小额、分散”的授信策略,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。最新数据显示,公司不良贷款率已连续三年稳步下降,2025年一季度末降至1.38%,存量风险加快出清,资产质量持续优化,风险抵御能力逐渐增强。

整体来看,浙商银行在经营基本面方面持续夯实,资产负债结构稳中向优,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和有效执行,在应对行业挑战中展现出稳健经营态势和良好发展潜力。

深耕“五篇大文章”,厚植实体之基

当前,全球经济增速放缓,市场形势复杂多变,转型发展面临重重挑战。金融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,承担着服务实体经济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。在此背景下,如何优化金融服务模式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,成为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
近年来,浙商银行深入践行“善本金融”理念和“智慧经营”策略,围绕“五篇大文章”持续发力,不断强化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投入,推动商业模式由传统的规模驱动逐步迈向质量驱动、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。

具体来看,在普惠金融领域,浙商银行紧扣国家政策导向,加大对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精准纾困力度,推动分支机构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,以破解小微主体的融资难题。

以小笼包加工知名企业——嵊州剡花食品有限公司为例。该企业创始人敏锐到洞察小吃经济蓬勃发展的商机,潜心研发生产技术,提升商品质量,逐步从小工厂迈向规模化生产。但扩张初期资金短缺一度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。

浙商银行在深入调研、系统评估其盈利和偿债能力后,根据客户的金融需求和经营情况,量身设计金融服务方案,为其提供“共富贷”信用贷款,助力企业进一步提升产能。目前,该企业工厂面积从4000平方米扩展至2.5万平方米,日产量从40万只跃升至100万只,总产值突破亿元。

剡花食品的成功并非个例。依托因地制宜的服务方案与一站式金融支持,浙商银行正不断扩展服务触角,为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和商户提供精准、高效的融资保障,全力护航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。截至2024年末,该行已新增小型微型企业首贷户超6200家,首贷覆盖率和服务精准度持续提升;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554.25亿元,较年初增长11.03%,超额完成监管目标。

此外,浙商银行在“五篇大文章”其他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服务成效。例如科技金融方面,该行创新推出全国首个为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品牌——人才银行,经过近十年实践探索,逐步形成了特点鲜明的“以人才银行为底座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”。截至2024年末,已服务科技型企业30712户,融资余额达3674亿元;服务高层次人才3925户,融资余额达345亿元。

绿色金融方面,该行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制定了天然气电力供应、污水处理、垃圾处理等11项绿色金融专项政策,打造了涵盖绿色信贷、绿色债券、绿色投资等多元化服务体系,围绕光伏、风电等清洁能源绿色产业链,形成了全产业链融资服务方案。2024年末,浙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2477.37亿元,较年初增加443.01亿元,增速达21.78%。

“善本金融”引领新局,打造金融转型发展新范式

站在当下来看,金融行业正从传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模式,向更加注重社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。在这一过程中,浙商银行提出的“善本金融”理念,成为金融行业变革的重要创新之一。该理念强调金融的功能性,倡导金融机构将服务社会、促进经济发展放在首位,推动金融回归初心本源,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。

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,“善本金融”理念已逐步构建起了六大支柱:金融顾问制度、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模式、浙银善标体系、善本信托工程、问责向善与员工向善。这些举措共同塑造了浙商银行多元协同、内外联动的金融服务新范式。

其中,金融顾问制度是浙商银行提升实体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的重要抓手。

例如,2024年成功登陆上交所的光伏边框企业——永臻科技,正是金融顾问提供“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”的典型案例。早在2019年,浙商银行便协助其盘活超亿元存量票据;2021年,金融顾问团队创新运用“融易贷”产品,助力构建跨境资金池,使出口应收账款周转效率提升60%;2022年,面对光伏行业爆发期的扩张需求,浙商银行量身定制2亿元授信方案,结合“核心企业商票+供应链数字信用凭证”,打通上下游融资链条,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了关键金融支撑。

截至2024年末,浙商银行的金融顾问制度已从浙江辐射全国,覆盖24个省市区,累计设立235家工作室、组建超4200人顾问团队,帮助10.33万家企业落地融资逾1.08万亿元,持续为民营经济和产业升级注入金融活力。

此外,依托“浙银善标”体系,浙商银行将客户在社会责任领域的贡献纳入授信评判,打破对抵押物的传统依赖,加大对民营小微的首贷、续贷、信用贷支持力度,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难题。浙商银行正依托这一体系,将资金精准、高效地引导至更具社会价值的客户群体,切实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温度,有力推动了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本源,为金融行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。

结语

从2024年年报到2025年一季报的表现可见,浙商银行紧跟国家战略步伐,以长期价值为导向,围绕“五篇大文章”深入布局。在“善本金融”和“智慧经营”双轮驱动下,既实现了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持,也推动了自身业务规模与盈利水平的双向进阶。

展望未来,该行有望持续巩固其竞争优势,探索出一条兼具自身特色与社会价值的高质量发展路径。

热门文章排行榜
关于我们  |   网站声明  |   联系方式  |   网站地图  |   友情链接  |   举报电话:15989383514     联系邮箱:36211338@qq.com
天粤资讯     ©2018-2025 tianyuezx.com     版权所有 粤ICP备2025374323号     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