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婚姻报告2025:结婚晚了,离婚多了,男性未婚比例远高于女性
2025-08-04 15:05:39 星期一   
格隆汇8月4日|据泽平宏观,民政部近日发布《2025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》,由于5月施行的《婚姻登记条例》优化婚姻登记服务,以及“520”、“521”这类登记的“良辰吉日”等,第二季度,全国结婚、离婚登记同比分别增加26.8万对、减少7万对。目前,我国婚姻形势有哪些变化? 1、不婚化加剧。2024年结婚对数创1978年以来近47年来的新低。2013-2024年,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6.9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610.6万对,降幅54.7%。2025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353.9万对,同比增加10.9万对。 2、疫情后补偿性结婚需求结束。2023年结婚登记对数768.2万对,同比增长12.4%,主因疫情后补偿性结婚需求释放。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.6万对,同比减少157.6万对,说明补偿性需求已经结束。 3、离婚率小幅提升。“离婚冷静期”使2021-2022年离婚对数大幅下降。2023年后离婚率连续2年回升,制度调整短期效果减弱,离婚数增长,2025年上半年离婚登记同比+4.5%。 4、初婚人数减少。2013-2023年,内地居民初婚登记人数从2386万的高点降至1194万人;再婚人数先升后降。2019年达到455.9万人峰值后降至2023年的342.5万人。 5、“晚婚”现象突出。25-29岁代替20-24岁人群成为结婚主力,高年龄层段(40岁以上)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。2005-2024年,20-24岁结婚登记人数(含再婚)占比从47.0%降至13.4%,25-29岁从34.3%升至35.1%,30-34岁、35-39岁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.9%、4.9%、3.9%增至21.4%、11.4%和18.7%。 6、未婚比例增加,男性未婚比例远高于女性。2023年中国30-34岁男性未婚比例为26.8%,女性未婚比例仅为12.1%,分别较2019年升高了8.6、3.4个百分点。 7、未婚同居率提升。数据显示,出生队列为1980-1984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3.33%,女性为26.79%;出生队列为1985-1989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7.99%,女性为33.13%。出生队列为1970-1979年的人口婚前生育占比为5.9%,未婚生育占比为0.3%;出生队列为1980-1989年的人口婚前生育占比为6.1%,未婚生育占比为1.2%。 8、结婚平均年龄推迟。七普数据显示,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.0岁上升到2020年的28.0岁;男性同期从24.1岁上升到29.4岁。 9、男女比例失衡。比如00后男女性别比约115,男性比女性多超1100万,90后男女性别比约110,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。七普数据显示,20-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万人。农村“剩男”和城市“大龄剩女”问题突出。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有超过60%分布在村镇、一般为较低学历;未婚女性有超过60%分布在城市、一般学历较高。 10、住房、教育、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“三座大山”,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,导致机会成本高。根据育娲人口发布的《中国生育成本报告》,在统计的14个国家中,全国家庭0-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.5万元;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.7万元。如果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刚年满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进行国际对比,澳大利亚是2.08倍,法国是2.24倍,瑞典是2.91倍,德国是3.64倍,美国是4.11倍,日本是4.26倍,中国是6.9倍,几乎是全球最高的
关于我们  |   网站声明  |   联系方式  |   网站地图  |   友情链接  |   举报电话:15989383514     联系邮箱:36211338@qq.com
天粤资讯     ©2018-2025 tianyuezx.com     版权所有 粤ICP备2025374323号     
×